當前位置:書城小說大明元輔第300章 第125章 可戰方和(十二)(第1頁)

《大明元輔》第300章 第125章 可戰方和(十二)(第1頁)

鳴镝,即響箭也。因司馬遷《史記·匈奴列傳》記載冒頓單于鳴镝弑父故事而著名。

秦末漢初之時,冒頓匈奴太子後,其父頭曼單于又阏氏給冒頓個弟弟,于冒頓失寵。

失寵還算完,頭曼還廢掉,隻匈奴太子也習俗,于頭曼單于眉頭皺計來,便把冒頓送到氏國質。冒頓剛到氏國,頭曼單于刻就向氏國發動戰争。

這顯然父親這過冒頓也氏國王千裡馬僥幸逃回。回來後頭曼無奈,又便攤牌,隻好讓給萬騎。

冒頓乃作鳴镝,鳴為響聲,镝為箭頭,鳴镝也就響箭,時箭頭能發尖銳響聲。冒頓給自己騎兵令,鳴镝所射而悉射者,斬之。

冒頓先射自己愛駒,敢射,斬之;又射自己愛妻,敢射,再斬之;從此皆聞鳴镝而射,敢稍延誤。

最後,冒頓配父親頭曼打獵,乃突然毫無征兆朝頭曼射鳴镝,随從毫随鳴镝箭,于頭曼單于被當場射成篩子。冒頓毫遲疑遂盡誅其後母與弟及聽從者,自為單于。

過,鳴镝雖冒頓首制,因司馬遷而著名,但後來們也并未因為其與弑父關便将鳴镝束之閣,而将其作為種特殊用途箭矢被傳承來,尤其原遊牧民族,從來都種簡單信号彈來使用。

時刻,又處戰場之,混亂嘈雜堪,而恰台吉帶百騎,倘若隻聲便射普普通通箭,恐怕隻幾騎最騎能射擊方向,如此便達到恰台吉所需效果。

恰台吉輪齊射,對着軍騎兵鋒部分發起

分享

複製如下連結,分享給好友、附近的人、Facebook的朋友吧!
複製鏈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