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淨疑論》尚尼慈!諸位法師、諸位居士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放掌。
們從今開始,個講次,來跟學習《淨疑論》。講這個課程之,們先簡單說們研究這個課程目。淨宗往因緣當,兩種差别:
第種叫随業往。
這個随業往,就說這個修今當,就已經成就佛昧,昧加持之,産種強業力,就種往業力。這個往業力,已經強過過業力,就們講淨業成就,所以靠淨業力往。
這種今成就佛昧,這當兩種特殊功德現:
第個、今就以見佛,現見佛。們般往,都臨終時候阿彌陀佛才現,成就佛昧,昧當,就能夠親見彌陀現。當然阿彌陀佛現,用來照攝、或者為說法,使令修業障消除、福慧增長。所以第個功德,就現以見佛。
第個、能夠預時至。個命能夠預自己時間,而且以長自。這種們叫淨業成就往,當然這種數。曆代祖師──蓮池師、蕅益師,都屬于随業往。
第種,就們般性往,叫随往。
們命當,引導們這個業力,還非常強,但,們仰仗對彌陀皈依,們栽培種清淨正,從平常累積到臨終現,雖然引導們因緣無緣、緣識這個業力還,但們對彌陀信願正,臨終時候現,跟彌陀應交以後,麼往淨,這個們叫随往。
随往特點,就臨終時候,把堅定正現。當然,臨終正,就平常栽培。
很說:麼叫臨終正呢?主就對彌陀信跟願力,這當信又特别,因為沒真實信,決定能堅定願力。就臨終時候,能夠萬緣放,歸命種信,就靠這樣力,來扭轉們業力。
所以們堂課講到《阿彌陀經》,們以建個粗分信;但們處,很微細障礙、疑惑沒消除,所以這個課程就消除這些微細疑惑,使令們個命,向彌陀功德全部靠倒,這就們研究這部論目,就破除微細邪執。
好,們講義第頁、《淨疑論》導讀。
們簡單把這個标題個說。首先們講這個淨。為個衆命體,定依止環境,這個環境兩種差别:第個叫穢,第個叫淨。
這個淨穢麼呢?
就說,如果由于們衆漏業力所招,們叫穢,因為國形成,種雜染業力,雖然能罪業、也能善業,但都依止所得自、都依止無妄所創造,所以叫雜染。因雜染,所以這個果報體現時候,就帶因緣種雜染力量。所以們穢當,很容易起颠倒、起煩惱,因為剛開始形成因就雜染。
第種叫淨。形成漏業力,世諸佛清淨願力所變現。清淨法所變現國,因為形成佛法功德所變現,所以們接觸個方時候,會産佛、法、僧之,這種清淨效果,所以叫淨。如果廣泛來說,淨很,方淨,藥師佛淨、阿閦佛淨等等,但們這個方所說淨,專指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。
《淨疑論》,這個方講方淨種疑惑,智者師根據們般修最容易起種疑惑,把提來。提來幹麼呢?加以論說,這個論就發義理、抉擇非,使令們斷疑信。
最後叫導讀,因為們時間限,隻個講次,所以們這次容,主删繁取,并沒摘錄全部文,所以叫導讀。
台智者師造,這個容易清楚。
總共破除種疑惑,們先第個,修習淨者破第個疑惑麼呢?
甲、舍離衆疑
們往淨,就們舍離衆呢?這個疑惑破除。們乙、征問,先提個問,請掌:
乙、征問
諸佛菩薩以為業,若欲救度衆,祗應願界,于濁塗,救苦衆,因何求淨,自其,舍離衆,則無慈,專為自利,障菩提!
們修淨,第個破疑惑,就舍離衆疑惑。們把問方簡單消釋:
世諸佛跟方菩薩,都以為業用。初菩薩修過程,很方都等同聲聞來修學,特别誓斷切惡。菩薩剛開始清淨自己罪障時候,所作所為跟聲聞完全相同,們麼判定這個聲聞還菩薩呢?就發同。
聲聞為麼清淨呢?為自樂,叫離。菩薩為麼清淨呢?為利益,才清淨,叫。所以說世諸佛菩薩,表現差别,但們,都以為業用,這點相同。
好,這個方就講到根本,既然們,應該麼呢?們就應該希望能夠救度切如母衆,換句話說,們應該世世留界當、濁惡世當,乃至惡當,來救拔這些苦惱、颠倒衆。
們都菩薩最具體表現就攝法──布施、同事、愛語、利,這當最就同事。比如說沒飯,把東送給,布施,這還夠,最就陪伴,助伴。,離開衆,麼攝受呢?麼教化呢?所以個攝當點于同事。
所以,既然們,們就應該陪伴衆流轉,陪伴當,父母、子女、兄弟、眷屬,才因緣教化。為麼為個菩薩,反而自己求淨,這樣子法,隻顧到自樂,而舍棄這些苦惱當、颠倒當衆于顧,豈喪失?所作所為,隻為成辦自利功德,就等同于聲聞,這樣子障礙們無菩提,因為菩提菩薩根本,菩提失掉,個菩薩也失掉。當然,這個很嚴疑惑,就們往淨,舍離衆這個問題。
好,們智者師麼回答。
乙、釋疑
回答當段,們先第段總說:
菩薩兩種:者、久修菩薩,得無忍者,實當所責。者、未得已還,及初發凡夫。凡夫菩薩者,須常離佛,忍力成就,方堪處界,于惡世,救苦衆。
這個方,智者師說:們詳細檢視菩薩為,兩種差别。
麼叫菩薩呢?蕅益師講得好,說:智相應,這個就菩提。為個菩薩,當,必須兩種法:第個、求佛;第個、化衆;也就必須慈跟智慧。這樣子講,到底慈比較,還智慧比較?就程度。
們往:
假設個久修菩薩,麼叫久修呢?就已經成就無法忍,當空、法空智慧,已經完全現,把愛執完全消滅,個,空、法空照攝之,應該實當所責,應該能到淨,個背後,個強智慧攝受,應該世世留界當,陪伴衆流轉,來度化們。這個講慈背後,種堅固智慧。
第種,就們般說凡位菩薩,就還沒成就無法忍初菩薩。凡位菩薩最問題,就很很無妄,這個無妄根源,來自自識,們直認為個自;個自,跟衆就産對,就──相、相,相、相當,們會習慣性保護自己,保護自己時候,就會産很很煩惱來。
也就說,雖然,但建無妄基礎,這時候,以付諸動,這個時候親衆,而親方諸佛。
也就說,兩個願望,受菩薩戒時候:第個、求佛;第個、化衆;但為個凡夫,很很妄,剛開始化衆,剛開始求佛,親方諸佛、聽聞正法,直到忍力成就──空、法空智慧已經成就,這個時候,才能夠界宅當、濁惡世當,救度這些苦惱衆。
這個方總說,就說菩薩實踐過程當,次第。宗喀巴師把修分成個次第:
第個叫維修:成就,麼辦?先趕度衆,,先維。維修就依照這個文字,維切衆,跟個麼樣關系?母、恩、報恩!維跟個母子關系,無量劫流轉,都因為母親,才能夠受。換句話說,每個衆都過母親,至飛鳥,至螞蟻,起恩。
所以剛開始修維,然後作願修。維以後開始發願,願代衆受無量苦,令諸衆畢竟樂,發願回向,把功德回向。但這個時候都還沒付諸動,都修種樂,等到第個荷負修,承當衆苦惱,就正式付諸動。
所以宗喀巴師說:凡位菩薩修,偏維修跟作願修;等到成就空性聖位菩薩,才真實從空假,才開始産度、攝實際動,所以,們把發願跟實踐搞起。
初菩薩叫發願,聖位菩薩叫動,這兩個差别。所以這個方,智者師講得很清楚:願望,跟付諸實踐,這個方定标準。
這個方先作個總說,就先認清楚自己份。
這以把這個況詳細加以說,實踐為麼階位呢?這以說理。第段,第段當段,們先第段,請掌:
故《智度論》雲:具縛凡夫,,願惡世,救苦衆者,無處。
為個具縛,這個縛當然煩惱,們被煩惱所系縛。們為麼被煩惱所系縛呢?這個煩惱們幹麼,們隻好幹麼,們沒辦法抗拒煩惱。們被煩惱所引導,所以說縛。雖然們度化衆願,但們被煩惱所系縛,這樣個凡位菩薩,發願世世留濁惡世救度衆,能到,這問題,這能力問題。
這個方,先引用龍樹菩薩《智度論》說這個問題點,這個問題沒說理由,隻把結果講來。這以論文,智者師針對這點來解釋,為麼凡夫菩薩能留濁惡世理由。們第段:
何以故?惡世界,煩惱強,自無忍力,随境轉,聲所縛。自堕塗,焉能救衆!
為麼個凡夫菩薩,能世世濁惡世菩薩呢?因為所處環境,這個因緣,所面對衆,個煩惱特别剛強衆,面對些講理衆,這些衆都講理,都習慣性随順緒,這第個。
第個、自己因也問題。講理,自己也沒空、法空忍力;這好,對方也緒化,也緒化,結果随境轉,聲所縛。們當能空、法空真理,隻好向攀緣,向攀緣結果,就定受到境響,所即非。就事因緣,這個事對就會産定響,被這聲觸所系縛。
也就說們沒空、法空智慧,們就很容易受到事幹擾,這個幹擾兩個結果:
第個、被這個雜染因緣所幹擾,就自堕塗,焉能救衆!世世流轉,剛好世當遇到惡因緣,然後随境轉,就造惡業。
《楞嚴經》講到個公案:頻婆娑羅王兒子阿阇世王,過世跟阿難尊者同時發菩提,跟阿難尊者兩個同學,發菩提發得很,劫積福積慧,今個王子。雖然個王子,但因緣太好,跟父親頻婆娑羅王結惡因緣,很難解開,父親到就氣,父親非常讨厭阿阇世王,當然阿阇世王也受到這樣況,然後加提婆達又從旁邊慫恿,說父親對麼麼好,糟糕!就已經結惡因緣,又遇到惡識牽引,所以就促成阿阇世王害父親動表現來──殺父逆罪,就這個菩薩現。都,阿阇世王犯逆罪,就說阿阇世王雖然,但當,沒種堅定忍力,所以遇到惡因緣造罪,造罪就到惡。這第個、遇到惡因緣。
第個、遇到好因緣,但這個好因緣會持久。比如說,來到界當,遇到都比較好因緣,們會麼況:
假令得,聖難得。或因施戒修福,得,得作國王、臣,富貴自。縱遇善識,肯信用,貪迷放逸,廣造衆罪。乘此惡業,入塗,經無量劫;從獄,受貧賤,若逢善識,還堕獄。
就說界當,也定會遇到怨,時候遇到好因緣,們第種況:
說來時候,都遇到些清淨好因緣、寶因緣;但當,特别末法時代,聖難得。諸位能會覺得到,愈到末法時候,修學聖就愈難成就,如果諸位以,就會這種覺。就剛時候,覺修學聖比較容易,愈到後面,個環境愈難具。
能修學聖麼辦呢?隻好修福報,因為沒辦法修學聖。修福報,或因布施、持戒,以這種善福,到,因為過善業,或者作國王、臣,或者作富長者,富貴自。這樣種國王權勢跟名利現時候,遇到善識教化,肯信用。個居權位、财富當,命當自識,福報現時候,很容易産,這個時候對佛法就再産謙卑、就再信受奉,因為被所蒙蔽。
能信受佛法麼辦呢?
貪迷放逸,廣造衆罪。個能随順佛法理,隻好随順自己覺,跟着覺;跟着覺結果,就放逸;放逸結果,就廣造殺盜淫妄罪業。這種罪業,就使令個堕入到惡當,經過無量劫時間,即使把罪業受完,從刀油鍋獄來,得到,也個卑賤之。假設個時候,還能遇到佛法,又會繼續造業、堕落。
所以說們界當,就算暫時造罪業,這個善業力量,福報現時候,也容易造罪。們作個總結:
如此輪回,至于今,皆如。此名難也。
這個就界輪回當最個。們過命當,們曆史斷複。麼叫曆史?就兩種況:
第個,們罪業起現,苦惱當,般善根,這個時候起慚愧:诶,福報享盡、罪業現、苦惱果報現,這個時候起慚愧,開始忏悔業障、積集資糧,這第種況。
好,忏悔業障、積集資糧,罪業消以後,福報現,開始放逸。把福報享盡,開始苦惱,又開始起慚愧、又開始忏悔業障、積集資糧,到段時間,福報現,又開始迷失自己,又開始放逸。們過就這樣!
個富貴當,能夠得破,很!就斷樂痛苦、痛苦樂,斷個方流轉。這個就諸佛菩薩,同個凡夫菩薩──就習慣性随順妄而轉菩薩,同們界流轉原因。
這樣子,該麼辦呢?能界流轉,該麼辦呢?們第段總結:
凡夫無力,唯得專阿彌陀佛,使成昧,以業成故,臨終斂得,決定疑。見彌陀佛,證無忍已,還來界,乘無忍,救苦衆,廣施佛事,任自。
們為個沒空、法空般若智慧凡位菩薩,,現,絕對界當度衆,這個事現該。說:現該麼事呢?唯得專阿彌陀佛,使令成就亂,把今剩餘幾陰,好好成就淨業,淨業成故,臨終時候正現往,到阿彌陀佛方,親阿彌陀佛,乃至親方諸佛,當,成就無法忍聖,這個時候,度化衆,這個時間就到,還來界,乘無忍。
這個時候,來界,來界遊泳,這個當,艘,再被所漂溺。這個時候,,把這些過緣衆,乃至無緣衆,全部救到。麼辦呢?廣施佛事,任自。種種方便,蓋個講堂、蓋個佛堂,都好。
這個方,很疑惑:們當智慧跟慈,時候這兩個經常矛盾,到底智慧比較?還慈比較?
們讀經典,也這樣子講。讀《法華經》,佛陀告訴們:界無,猶如宅,衆苦充滿,甚怖畏。這個界個,界當些美好資具,還沒離開,對界害怕。但讀《華嚴經》,同氣:切衆而為樹根,諸佛菩薩而為華果,以饒益衆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,故菩提屬于衆。诶,菩提衆當成就,所以能舍離衆。
所以時候,們智慧跟慈經常矛盾。龍樹菩薩《智度論》說,菩薩兩種:者般若,者方便。就說,如果初之菩薩,偏般若,般若點以智慧來引導慈,這個時候偏智慧;初以後菩薩,以慈來引導智慧;這樣就這個麼調。
清朝,個叫王鼎實居士,這個公案自于《淨》。王鼎實居士,長個士夫庭,父親官,祖父也官,這種士夫族當,也就苦讀聖賢之書。到歲時候,參加當最考試,個考試類似秀才,離開鄉,到親戚方。考試考完以後,考得非常好,公布榜,歲就考功名,這很難得。
考功名以後,親戚就為辦個慶祝宴會,起酒非常歡。到第,這個王居士就病,病得很,就把親戚叫過來,說:命結束,而且還因緣。病夢當,到。說:個鏡寺老尚,還個執事法師,個,好像當、或者客,平常除自己用功、拜佛以,對信衆很慈接引。但客或當時候,跟衆互動當,兩個問題現,雖然起,但這個裡面兩種漏業力:
第個、到些考功名官,很興回到寺廟來還願,愛慕;第個、到些錢富貴、些員,好車子、穿好,們來寺廟時候,也愛慕。兩種愛慕,所以今來酬償這個業力,第先投求取功名,第将投富貴庭。
《淨述義》後面,作者對這個王鼎實居士作個評論說:勤苦修學,隻得兩世樂,豈哉!勤苦修學,結果因為愛慕,就流轉。流轉以後,這兩樂福報享盡以後,後面就開始颠倒,罪業就起現。
這個方就說,們菩薩時候,求佛跟化衆,凡位菩薩偏親方諸佛,剛開始親衆。這個方就說,們往淨,沒舍離衆,隻把度化衆動往後規劃,這個方注。
甲、舍此求彼疑
這個此指娑婆世界,彼指極樂世界,就往淨,棄舍娑婆,追求極樂,所舍、所求,這樣子就産疑惑。們疑惑麼:
乙、征問
諸法體空,本來無,平等寂滅;今乃舍此求彼,方彌陀淨,豈乖理哉?又經雲:若求淨,先淨其,淨故即佛淨。此雲何通?
面講到菩薩智慧跟慈之間偏懷疑,這個方講理觀跟事修懷疑。們先講理觀。個菩薩入平等真如觀時候,到個命相貌諸法體空,這個諸法包括法界染淨因果──造善得樂果報、造惡得痛苦果報,當們入真如觀時候,這個本性空寂。
麼叫空寂呢?就本來無,平等寂滅,體性滅、垢淨、增減,所以平等空性當,觀察這些染淨因果,沒對──沒好壞對、沒樂跟痛苦對,完全種平等寂滅相。個菩薩應該經常入平等觀才對,麼能夠舍離娑婆世界,而追求極樂世界,産種取舍之?這種取舍之,就乖違乘平等真理──就以理來妨礙們事,這第個。
第個,再引《維摩經》說:求淨,應該麼呢?先淨其,因為隻淨,當就清淨國。這個方唯淨跟方淨之間差異。這個方問兩段:第個、們求淨,違背平等理;第個、求淨,違背唯淨理。這個方,都以理來難事。們智者師麼回答:
乙、釋疑
釋義:者總答,者别答。總答者,汝若言:求方彌陀淨,則舍此求彼,理者。汝執此,求方,則舍彼着此,此還成病,理也。
回答兩個:第段、先作個簡略回答;第段、再詳細回答。們先簡略回答,
這當兩段:第個先設問,先提個問,第個再正式回答。們問方:面說求方彌陀淨,舍此求彼,們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,所厭離、所欣求,這樣子違背空平等之理,這樣子講話,對這個平等之理也産執着,定求淨,換句話說,也舍離極樂,執着娑婆,這樣子也所求、所舍,也乎理。
這個方就說,面問題慈跟智慧調,這個方理觀跟事修配。們菩薩時候,目标跟過程能混亂。說:衆無邊誓願度、煩惱無盡誓願斷、法門無量誓願學、佛無誓願成,這個叫弘誓願,這個叫目标;但實踐時候,能衆無邊誓願度,能,先度緣衆。
所以說,修理觀時候,觀察切法──滅、垢淨、增減,目标,但修麼能夠說垢淨呢?修斷除污垢、追求清淨,所斷、所追求!隻落入修,定對法,這叫對治悉檀。打時候,入真如觀,能對,平等,種目标、個境,最後個目标。但過程,持戒,說垢淨,麼持戒呢?持戒判定──這個過失相、這個功德相,過失相盡量減,功德相盡量增加,所斷、所修。
們這樣子講好,從痛苦此岸到樂彼岸,,但這艘到達目時候,這艘就用。過程如果沒這艘,就到彼岸,雖然彼岸,但能夠引導到彼岸。叫過程,到彼岸就需,這個彼岸就理觀,目;雖然持戒、斷惡修善,但很清楚──真正目标離開斷惡修善,但現必須斷惡修善。
個法師問個禅師說:們禅宗都持戒。這個禅師說:麼們持戒呢?祖師說:平何勞持戒。個禅師說:平沒?說:還沒平。嘿,趕持戒。
沒告訴持戒,說:如果平──别觸惱,動;别贊歎,也動:平等,沒愛憎取舍,會歡順境、厭惡逆境,完全平等,需靠持戒,自然持戒,這個持戒方法對需。但們為麼持戒呢?因為們平等。們到親屬起歡,到怨起厭惡,所以們非常需持戒,們個非常緒化衆,必須戒法攝受。
所以希望,目标跟過程混為談,用理體來妨礙事修。這個方先作個總答,面會詳細說。
好,們先休息分鐘。